——吴石及他后人的后续故事 看《沉默的荣耀》,忽然想起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怎么看待光荣和荣耀? 记得六十年代末我参军时,政府和组织对待一个士兵的光荣和荣耀那是十分认真的。比如评上个“五好战士”或者立了几等功什么的,家乡人民公社都要敲锣打鼓到家里去送喜报。到了今天,特别是近两年,这个工作就显得更加隆重,如果战士在部队立了一等功二等功的,就不是一般送喜报的问题了,而是制作巨幅大匾,上书“一等功臣之家”的鎏金大字,由政府直接送到家里,然后亲自悬挂于功臣之家。那样子,似乎一定要造出声势了。理由:培养全体公民尊敬英雄、向往英雄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这样英雄观的普及教育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在我们党和军队的事业里,也有立下显赫功勋,成为大英雄,却必须保持沉默的事情。《沉默的荣耀》对我们人民军队这样一类英雄做了十分形象地叙述和概括。看完全剧,我们才知道为什么叫《沉默的荣耀》。这个片名形象而准确。 为什么叫沉默的荣耀,那就是即使立了大功成为大英雄,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也必须保持沉默,甚至后代在一个时期还无法享受父辈的荣誉光环。你可曾知道,剧中主人公吴石同志牺牲之后,整整23年,国家却没有给他任何公开的荣誉,甚至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而这一切,同样也是因为革命需要。 不是不想给,那个时间确实不能给呀。我们在剧中看到,吴石在被逮捕的最后时刻,和聂曦一起,分别发出了给组织的最后一份情报,在这最后送出来的情报里,就有几位潜伏人员的名单还不曾被敌人发现,如果我们这边公开表彰吴石,就完全等于准确告诉敌人那7个人是共产党派去的人,7位同志就全都暴露了。7个同志和家庭顷刻便遭遇灭顶之灾。所以为了保护剩下的7位同志,吴石必须沉默。 因为在那个特殊年代,潜伏的特务也在大陆跟踪打探消息和情报,为了保护7位同志,吴石全家必须长久保持“沉默”。演员于和伟是这样说的:隐蔽战线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甚至牺牲的时候都没有名字,因为诸多的原因不能书写。他们的这种使命感,需要强大的信念去支撑。什么信念,那就是祖国、党和人民利益。 这期间,最让人心疼的是吴石的儿子吴韶成,那几十年里,他每次都想去问父亲的事情,组织总是只有一句话:再等等。如果再多半句,那就是,你父亲是个有功的人。别的什么都不会说的。 出生在1927年的吴韶成,1948年进入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读书。1949年吴石赴台前,将他留在大陆继续求学。南京解放后,他1952年从学校毕业了,被分配到河南省冶金建材厅工作,并且逐步升至高级经济师。吴石在台湾牺牲那年,吴韶成才刚满20岁。父亲的牺牲,他不仅不能享受到荣誉的光环,而且经常听到街坊邻居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他爸是国民党的大官儿。他觉得,同学看他的眼神儿也很不对劲儿,连找份正经工作政审都难通过。他实在不能忍受,攥着拳头一定去找父亲当年的老战友们,得到的回复却永远都是那一句:再等等。 再等等,这意味着沉默,一直沉默。父亲为了革命,即使牺牲也必须沉默,而儿女也必须在不知情中保持沉默。再等等,可这一等啊,就是整整15年。1965年的一天,上级领导终于给他送来了一个密封的信封,那里面是吴石亲笔写的入党申请书复印件。老领导红着眼睛对他说,现在终于可以告诉你了:你爸爸当年送回来的情报,保住了7个继续潜伏在敌营核心的同志。 吴韶成拆开信封,看到父亲那熟悉的字迹,上边写着:“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牺牲,死而无憾”。此时,那张纸已经泛黄发脆,可在吴韶成手里,却显得比什么都重。他一下子忽然就懂得了,为什么父亲每次的家书总是写得那么简短,为什么总是就那么一句:“一切安好,勿念”。 今天,作为长子,吴韶成明白了,那不是敷衍,是因为父亲怕多写一个字,就可能让敌人看出破绽,就可能会把战友推向深渊。其实,吴石的被捕,不就是因为在蔡孝乾的笔记本里,发现了“吴次长”这样三个字,才让敌人进而怀疑和发现蛛丝马迹的吗?沉默啊,这23年的沉默不是遗忘,而是吴石和他的后代们,用一个家庭的顽强坚守和整个国家的耐心,替英雄们守护最后一道生命的防线。 别人的荣耀可以敲锣打鼓的表彰,可以披红挂彩搞得惊天动地,而吴石的荣耀却是锁在档案柜里的机密文件,是确保在台湾的潜伏人员安全传递任务的最后完成。让吴韶成忍了几十年的那一句:再等等。直到1973年11月,在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的亲自安排下,由中央调查部给河南省委组织部发去公函,正式确定和宣布吴石革命烈士的身份。 亲爱的同志们,你说这种荣耀“沉默”吗?我们认为,这荣耀比任何的呐喊都要响亮,比任何的锣鼓都更要惊天动地,它是伟大而光荣的沉默,它是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和他的家庭凭借顽强意志坚守的伟大沉默。吴石和他家庭的每一分钟的沉默,都是给更多的同志争取活下去,战斗下去的机会。 很多年过去了,吴韶成后来也成了老人,有人问吴韶成恨不恨这种“隐瞒”和沉默,老人擦了擦眼睛说了这样一句话:1987年两岸通邮,当年被保护的同志的后代找到了我。当他们捧着我爸的照片失声痛哭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这23年的等待,值了。“再等等”,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烈士后人给党和人民,给父亲和无数牺牲烈士的一个交代。 1991年,在吴韶成去世3年后,吴石的小女儿吴学成和她的丈夫在把父亲的骨灰护送回郑州的路上,在香港机场转机的时候,他们看到了香港大公报上公布的解密档案,里面清楚刊有吴石传递的金门兵力部署图,结果让解放军避免了10万士兵的伤亡。那一瞬间,他突然想起父亲临行前托人带来的那张纸条:“学成吾女,以国家为重”。那年吴石牺牲,吴学成才16岁,正上初中。没了父亲,她辍学外出打工,摆摊缝补衣物。不到20岁就不得已结婚了,目的就是为减轻母亲负担。多年的苦熬和坚守,多年的沉默,如今,吴石的后人们终于完成了这伟大的沉默和守望。烈士的子女们并不是不想要那份伟大的荣誉,是他们比谁都清楚,父亲的荣耀绝对不是一枚勋章,不是一个头衔,不是一时的敲锣打鼓的庆祝和热闹,而是为了那些能够活着完成任务的战友,为了台湾的未来,为了一张还没有被毛人凤们最后完全破坏的情报网,这才是沉默的“荣耀”的真正的荣耀。 这种沉默,甚至一直延续到剧组拍这样一部戏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导演表现得特别克制,没给吴石赋予什么豪言壮语,他在狱中写入党申请书的样子,手一直在抖。可偏偏是这种不说话的细节最打动人。因为其中任何的哪怕稍稍夸张,都是对伟大英雄的亵渎和不敬,英雄们那种慷慨赴死的精神,不是几个镜头或者豪言壮语所能企及的。任何文艺的表现,都无法赶上英雄本身的撼人心魄的力量。真正的英雄不是牺牲后立刻被万众敬仰,而是明知自己被忘记20年甚至30年甚至永远,却依然把这名字埋在深处,把所有的荣耀,留给“保家卫国”这四个字。 “再等等”,这样几个字,表现的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家国情怀,表现的是信仰的巨大力量。吴石的语言每一句都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恬淡,但这平静和恬淡里,却饱含着一个伟大英雄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平平淡淡的每一个字,都感天动地,具有翻江倒海的巨大力量。 一部本来属于创作范畴的文艺作品,却成为现在我们告慰先烈英魂的寄托:英雄们,你们的名字我们都记住了,而且如一座傲然屹立的丰碑,镌刻在了一个民族的记忆里。台湾,已经处在四面包围中,你们用生命去追求的理想马上就要成为现实。王师高歌统一日,两岸人民都在祭拜为了这一天到来付出生命代价的你们这些无数英雄们。此刻,在你们的光荣事迹深深感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时,我们在这里向你们表达最为崇高的敬意!致敬英雄,致敬先烈!你们的名字和事迹将万古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