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轰鸣的施工现场本应是城市发展的注脚,但伊川县杜康大道北延工程的工地里,暴露的却是令人揪心的质量隐患。这个总投资 1.63亿元、合同金额1.61亿元的财政资金项目,本应是连通县城北大门的“民生快车道”,却在施工中多处偏离规范,在监管回应与现场事实的落差中,折射出市政工程质量监管的深层困境。
2025年7月4日,伊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伊川县杜康大道北延工程项目合同,采购人为伊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应商为西安建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同金额为161744556.12元。计划工期为180日历天,质量要求为符合现行国家有关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合格)。项目经理陈某。项目招标人也是伊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总投资16341.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道路、排水、电缆沟、照明、交通、绿化等。
现场直击:多处施工偏离规范红线
“管子下面没有铺设弧基中粗砂,接口不经过密闭实验就埋了,这样的路能撑几年?”在杜康大道北延工程某施工段,看着被推土机一次性回填的管沟,业内人士满脸疑惑。现场勘查发现的问题,远超普通民众的直观感受
管网施工的“偷工减料”最为明显。按照《城市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规范》要求,管道底部必须铺设中粗砂人工弧基以缓冲沉降,但该工程沟槽底未这样做,直接将管道置于原状土上。
管道接口处理更显随意:虽施工方声称采用橡胶圈柔性连接无需砂浆封堵,但如果接口橡胶圈存在扭曲偏移,必须进行外封处理,这里却未按柔性连接规范进行外侧固定处理。
更严重的是,作为污水管道质量生命线的闭水试验被擅自简化,在未完成严密性试验的情况下便已回填覆土,违反《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关于“无压管道严密性试验应在回填前进行”的强制性规定。
路基施工的混乱同样触目惊心。《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明确要求路基需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机械压实每层厚度不得超过 30cm,但现场可见回填土“一块一坨”堆积,厚度远超规范,部分区域直接用石子填补软基,未进行整体摊铺。雨后积水未排、土壤含水量超标时仍强行施工的场景,与“压实应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进行”的标准形成鲜明反差。新老路基衔接处未预留台阶形接茬,为日后路面沉降开裂埋下隐患。
最令人费解的是检查井施工的“顶风操作”。2024年11月,住建部发布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目录(第二批)》明确规定,砖砌式雨水口工艺不得用于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该工程距禁令生效已逾8个月,现场仍在砌筑砖砌雨水井,与伊川县住建局“规范没有要求”的解释严重不符。
监管回应与法规和事实的多重落差有何隐情?
面对这些问题,伊川县住建局的回应试图消解质疑,但与规范标准和现场事实相比,多处存在明显疏漏。
关于闭水试验,该局称“抽取1%3进行密闭实验”,但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污水管道必须进行严密性试验,仅当管道内径大于700mm时可按井段数量抽样1/3,且试验必须在回填前完成。该项目提前回填的做法,显然不符合规范核心要求。
对于管道回填,官方声称“分层回填压实”,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要求管顶以上0.5m范围内必须人工回填、轻型夯实,每层高度不超过20cm。现场“一次回填到管顶”的作业方式,与规范要求存在本质区别,所谓“为居民通行方便”的理由,更难掩盖程序违规的实质。
在给水管道施工上,住建局称“均用砂包裹”,但现场勘查显示管底无垫砂、管身无裹砂,管道高低不平且沟槽内混入大石块,这与 “管底基础应采用砂垫层”的行业标准直接冲突。而砖砌雨水井的使用,明显违反住建部限制使用技术目录的时间节点要求,暴露了监管对新规的执行缺位。
1.6亿市政工程质量瑕疵背后谁来担责?
市政工程质量,连着公共安全,系着民心向背。杜康大道北延工程作为投资超1.6亿元的重点项目,合同中明确约定质量需“符合现行国家有关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项目经理陈某对工程质量负有直接责任,而作为建设单位的伊川县住建局更应履行首要责任。但是,在面对不按照规范要求施工时不仅都选择了失声,更跳出来“护犊子”,在这背后的深层意思不言而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或不按标准施工的,应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 以下罚款。按此计算,该项目仅罚款就可达323万至647万元。而使用淘汰工艺的行为,还可能触及《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九条的处罚规定。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纪检监察组曾明确指出,要把防治腐败与行业监管有机结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市政工程交易链条长、利益关联度高的特点,更需要健全“发现-揭露-解决”的全链条监管机制。该项目从材料使用到工艺选择的多处违规,若不能及时纠正,不仅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更会埋下道路塌陷、管道破裂等安全隐患,损害政府公信力。
目前,杜康大道北延工程仍在施工中。这个承载着“修路为民”期许的城市动脉,能否在公众监督下回归质量正轨?1.6亿财政资金能否真正转化为经得起检验的民生工程?答案,需要伊川县住建局用实际行动来书写,更需要健全的监管机制来保障。毕竟,城市道路的质量底线,从来都不容打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