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要吃的它,致癌、伤血管、影响血压……可能正在拖垮你的身体
2025-01-11 10:08:22 来源:本站
盐作为日常调料
顿顿饭都少不了
如果你喜欢“重口味”食物
离不开高盐饮食
会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2~6倍
哪些不适可能是胃癌发出的信号?
如何远离胃癌?
快跟着小圈一起来看看~
01
高盐饮食
可能正在拖垮你的身体
高盐饮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会使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2~6倍。
这是因为,食盐的高渗透压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害,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坏死、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同时还能使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易受攻击。胃黏膜不断受损、修复,在此过程中,患胃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此外,咸菜类高盐腌制食物,不仅含有大量的盐,还含有亚硝酸盐,其与胃中蛋白质发生反应,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如果长期大量摄入,同样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健康小贴士:
高盐饮食除了会对胃造成伤害,还会影响血压、伤血管、伤大脑、伤骨骼。
如何远离高盐饮食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建议,18岁以上成年人每天钠的适宜摄入量为1500毫克(相当于不到4克盐),想要降低钠的摄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警惕“隐形盐”:
很多加工食品含有“隐形盐”,比如挂面、方便面、话梅、面包、甜甜圈等,在计算每日钠摄入量时,不要忘记这些食物。
选择具有天然鲜味的食物或调味料:
做饭时可以选择菌菇、芹菜、西红柿等本身具有天然鲜味的食材,或者适当使用胡椒粉、花椒、葱姜蒜等调味料,从而提升口感,帮助降低盐的用量。
选择低钠调料:
使用低钠盐、低钠酱油、低钠酱料(低钠沙拉酱、低钠豆瓣酱等)代替普通食盐,肾功能良好者可选择高钾低钠盐,从而减少钠的摄入。
快出锅时再放盐:
炒菜时,出锅前再放盐,盐分尚未渗入到食品内部,但舌头上照样感觉到咸味。这样就可以在同样的咸度下减少盐的用量。
02
身体出现这4个症状
可能是胃癌发出的信号
腹痛腹胀:
早期胃癌基本没有特异性症状,与常见的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的胃部不适症状基本一致,比如腹胀、腹部隐痛。可能是由于肿瘤的出现,影响了胃部功能。
如果年龄在35岁以上,不适症状又总是反复发作,就要提高重视,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莫名黑便:
排便时,如果大便颜色偏黑,比如出现了柏油样便,说明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需要警惕胃部疾病。比如胃部炎症出血、溃疡出血、癌症出血,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食欲不振:
胃部肿瘤的出现,会影响胃部功能的正常运作,比如消化能力、排空能力下降。使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很好被消化、排出,从而导致胃部不适,久而久之,对食物的欲望就会下降。
泛酸烧心:
胃的排空是从上到下、从头到尾的顺序,当胃部肿瘤出现后,胃酸分泌过多,就会引起胃部排空紊乱,出现泛酸烧心的症状。
健康小贴士: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胃癌治疗也在不断进步,除了传统治疗、化疗,还有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综合治疗等新技术、新手段,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的痛苦也有所减轻。
03
如果你是这4类人
建议你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40岁以上人群:
胃癌的高危人群,最好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有胃癌家族史:
胃癌具有一定遗传性,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要遵医嘱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有不良饮食习惯:
比如长期高盐饮食或者喜欢吃储藏食物,最好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当然,为了你的健康,更建议你改掉不良饮食习惯。
有慢性胃病:
比如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最好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胃炎到胃癌,其实只有几步:
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04
做好这5件事
癌细胞都怕你
怕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少吃咸的、腌制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
三餐保持规律,不要饥一顿、饱一顿,也不要总是吃夜宵,要让胃在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不食用65℃以上的烫食。
怕你运动习惯好:
可以选择快走、跑步、网球、乒乓球、游泳等任何你喜欢的运动,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动起来。
怕你根治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为胃癌的致癌因素,它会使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在此过程中,会增加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幽门螺杆菌的人群,要及时根治幽门螺杆菌。
怕你戒烟戒酒:
酒精、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几率,戒烟、戒酒越早越能受益。
怕你心态好:
胃肠道功能是靠神经支配的,所以胃其实是个“情绪器官”。当你愤怒、抑郁、情绪低落时,胃肠道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帮助你远离胃癌等各种癌症。
健康小贴士
1.高盐饮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会使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2~6倍。
2.身体出现这4个症状,可能是胃癌发出的信号:腹痛腹胀、莫名黑便、食欲不振、泛酸烧心。
3.做好这5件事,癌细胞都怕你:
怕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怕你运动习惯好;
怕你根治幽门螺杆菌;
怕你戒烟戒酒;
怕你心态好。
来源:CCTV生活圈


健康生活

热门新闻

版权声明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共建联办单位: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  法律服务:国史教育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法律支持:大明川中华法系论坛组委会
.Copyright@2024 北京今日头闻传媒中心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9831号
工信部京ICP备202408658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69
投稿邮箱:jinritw@163.com   监督电话:13911237791